6 月 15 日晚,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四轮,无锡队以 2:0 战胜常州队。这场被网友戏称为 “笔画保卫战” 的对决中,常州队因连败遭遇 “州” 字笔画被调侃删减的网络梗,但赛后无锡球迷的一席话却引发热议:“没有一个城市比常州更火了!” 他们不仅为对手的拼搏精神点赞,更直言 “江苏虽然散,但内心是团结的”,这一言论精准诠释了江苏 “散装” 表象下的深层文化特质。
一、赛场上的 “自嘲狂欢” 与地域共情
这场 “榜尾大战” 的热度远超竞技本身。赛前,常州球迷举着 “吊州巾州丨州” 的横幅自嘲,无锡球迷则以 “太湖兄弟” 相称,双方在社交媒体上玩梗互动不断。比赛中,常州队虽两球告负,球迷却在看台上喊出 “笔画都输了,流量得拿回来” 的口号,甚至有人现场拍视频发小红书,用幽默化解失落。这种自嘲精神,恰恰是江苏球迷文化的独特底色 —— 他们将对城市的热爱转化为轻松调侃,在胜负之外寻找情感共鸣。正如常州球迷小雷所说:“输赢不重要,重要的是看这群人为城市拼命的劲儿!”

无锡球迷的赛后表态更显温情。当被问及江苏足球为何如此火爆时,他们直言:“因为我们会玩梗,会自嘲。” 这种自嘲并非自我否定,而是建立在对家乡强烈认同之上的集体表达。正如 “苏超” 赛场上的 “楚汉之争”“盐糖大战” 等地域梗,表面是城市间的 “互怼”,实则是通过文化符号的碰撞,强化彼此的身份认同。
二、“散装江苏” 的形散神聚
江苏的 “散装” 气质由来已久。从地理上的苏南、苏中、苏北划分,到方言、饮食、产业的多元差异,13 个地级市各具特色,形成 “十三太保” 的格局。但这种 “散装” 并非割裂,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共生关系。例如,苏州与宿迁共建工业园区,形成 “研发在苏州、生产在宿迁” 的产业链分工;南京与无锡在赛场上互称 “盐水鸭” 与 “水蜜桃”,场外却在文旅合作中推出 “看球 + 旅游” 套餐。
“苏超” 联赛正是这种 “散装式团结” 的生动缩影。各市通过足球赛事展示城市文化:徐州队身着楚汉战甲元素球衣,苏州队以缂丝工艺打造奖杯,无锡队用《二泉映月》灯光秀营造主场氛围。这种 “一城一主场” 的设计,让每个城市都能在竞技中找到归属感,同时通过文旅互惠、产业协作形成共生网络。数据显示,“苏超” 第三轮带动江苏 6 城文旅消费增长 14.63%,常州借赛事对扬州游客免门票,盐城推出 “免费鸡蛋饼 + 游景区” 礼包,真正实现了 “踢完散架,携手发家”。
三、团结的底色:竞争与协作的平衡
江苏的团结并非一团和气,而是建立在良性竞争之上。各市在经济、文化、体育等领域互不服输,却又在关键时刻拧成一股绳。例如,当常州球迷呼吁更换主场时,官方三天内将比赛场地从 2000 人容量的工学院球场迁至 4 万人的奥体中心,这种 “为城市荣誉而战” 的精神,正是江苏发展的动力源泉。正如江苏省足球协会副主席王小湾所言:“江苏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不是恶性的,而是相互促进、共同发展。”
这种竞争与协作的平衡,在 “苏超” 赛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无锡队虽战胜常州队,却未借机嘲讽,反而用 “太湖兄弟” 的称呼传递情谊;南京与南通争夺 “南哥” 称号,赛后却在高铁专列、景区优惠等方面展开合作。正如网友总结的:“江苏不大,踢到散架;踢完散架,携手发家。” 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,让江苏在保持多元活力的同时,始终维系着深层次的凝聚力。
结语
从 “笔画保卫战” 到 “太湖兄弟”,无锡与常州球迷的互动,折射出江苏 “散装” 表象下的团结内核。这种团结不是口号式的标榜,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文化自觉 —— 各市在竞争中激发活力,在协作中实现共赢,最终汇聚成 “苏大强” 的整体实力。正如 “苏超” 赛场上那句口号: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,江苏人用自嘲与拼搏证明:真正的团结,恰恰诞生于充满张力的多元共生之中。
开云体育